全国空降网页版-风楼阁全国信息社区,500元快餐4小时不限次数,100元泡妞电话

屈原庙的除夕夜,他不是一个人……

日期:2025-02-10 10:16来源:白龙岗纪事
责任编辑:刘白柳

  除夕夜,秭归乐平里,75岁的农民诗人黄家兆坐在家中,电视机里正播放着央视春晚的湖北7分钟特别节目。

  “何谓英雄?”屏幕里的声音响彻云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回答铿锵有力。听到这里,黄家兆眼眶微微湿润,手中的茶杯轻轻放下,目光久久停留在屏幕上。

  这句出自屈原《离骚》的名句,对他而言,不仅是诗歌。“屈原的精神,就是英雄的精神。他不畏艰难,追求真理,虽九死犹未悔。”黄家兆低声喃喃,声音有些颤抖。

  ▲乐平里牌坊。图片来源:秭归发布

  不等春晚结束,黄家兆披上一件厚外套,拿起手电筒,走出家门。夜色中的乐平里静谧而深沉,远处的山影在月光下若隐若现。他沿着熟悉的小路,走向屈原庙。这是每年的传统——除夕夜,来到庙里亮灯,为屈原守岁。

  庙门轻轻推开,黄家兆熟练地找到电灯开关,瞬间照亮了庙内的屈原铜像。铜像高大肃穆,仿佛在注视着这位年过古稀的守庙人。

  黄家兆走到供桌前,点燃三支香,恭敬地插在香炉中。香烟袅袅升起,与灯光交织在一起。

  “又是一年了。”黄家兆轻声说道。他拿起一块干净的布,仔细擦拭着铜像的每一处细节,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叙旧。擦拭完毕,他退后几步,凝视着铜像,眼中满是敬仰与感慨。

   ▲2024年9月5日,黄家兆在屈原庙内仔细擦拭。杨雪 摄

  在黄家兆看来,春节是一个传播屈原文化的好时机。每逢春节,游子归来,总会来到屈原庙,看看这座承载着乡愁与文化记忆的庙。对他们来说,这里是根,是汲取精神能量的地方。同时,也不乏八方来客到访。

  黄家兆总是热情地迎接每一位来访者,无论他们停留多久,哪怕只有短短十分钟,他都会尽力将屈原文化讲述。“屈原怎会生在如此贫穷偏远的小村?”即便面对游客这样的质疑,黄家兆也从不急躁,耐心解答。

  他会从屈原的生平讲到乐平里的历史,他说,这些疑惑也是他平日里不断学习的动力。为了这短短几分钟的交流,他必须储备大量的知识,才能让每一位来访者感受到屈原文化的深厚底蕴。

   ▲2024年8月21日,黄家兆在屈原庙整理他的诗稿。郑家裕 摄

  日复一日,黄家兆在庙中除尘焚香、祭扫庙宇、擦拭雕像、吟唱诗歌。而他,已是三闾骚坛诗社第三代义务守庙人。

  这是成立于明清时期的中国第一农民诗社,随着屈原庙四迁其址,始终将守护屈原庙作为己任。“屈原庙在我们心中就是屈原的象征。”黄家兆说,春节申遗成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

   ▲2018年6月18日,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屈原庙举办端午诗会纪念屈原。郑家裕 摄

  除夕夜的屈原庙,灯火通明,黄家兆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坚定。他用行动诠释了对非遗的珍视与守护,也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增添了独特的诗意与温情。正如他在诗中所写:“虬根盘峻岭,守望屈公堂。”这位75岁的农民诗人,用一盏灯、一首诗、一颗心,守护着屈原文化的根脉,也点亮了非遗的精神之光。

  屈原庙的除夕夜,黄家兆并不孤单。在乐平里,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人人都能唱几句诗。屈原的精神早已融入每个人的血脉,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