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网页版-风楼阁全国信息社区,500元快餐4小时不限次数,100元泡妞电话

当前位置: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日期:2023-03-10 18:26来源:荆楚网
责任编辑:刘白柳

  近几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不断探索“非遗”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路径,借旅游东风将桃片糕、老腊肉、新竹编等“非遗”产品推向市场,深受欢迎,闯出一条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子,相关经验被《湖北日报》专题报道。现今,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频频“出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引起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广泛关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蜀锦、烙画、陕北民歌、河南坠子、邹鲁礼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种认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这将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让非遗“活”起来,要打好创新牌。非遗只有被需要,才能有生命力。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诞生并历经千百年传承,得以保留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断的创新以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如今,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重塑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非遗不创新,必然会与时代脱轨,最终走向没落。如何让非遗更紧密地连接现代生活,是当代非遗传承人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手段,与电影、服装、音乐等行业实现跨界融合;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手段展现非遗精髓等途径都是极好的创新传承手段。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敢于思考、勇于尝试,必然有所突破,一切努力都值得鼓励。

  让非遗“活”起来,要打好产业牌。对非遗传承人来说,经营非遗产品的最大问题是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大多传承人因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难以为继,使得非遗传承面临后继乏人、断层的?;?。把非遗项目实行产业化运营发展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湖北晓姚农夫供应链有限公司创始人姚万贵,研发推出手撕腊肉、手撕黑猪肉、手撕土鸡、QQ蹄花等系列旅游休闲食品,受到市场欢迎;“竹编姑娘”饶金芝从年轻女性特有的视角,设计开发了系列箱包、饰品,深受年轻游客喜爱。这些都是非遗产业化的成功案例。非遗从业者要在保持原生技艺本真性的同时,不断创作挖掘适应当下时代消费者喜好的产品,满足年轻用户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非遗的自我造血功能。

  让非遗“活”起来,要打好教育牌。通过学校传承非遗文化,可以改变以往非遗师徒传承单一的局面,将传承面扩大。非遗进校园,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亲身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湖北宜昌,非遗传承在校园广泛开展,如夷陵区鸦雀岭镇梅林小学自2013年开展宜昌丝竹进校园活动至今,先后培养小乐手千余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探索实施非遗“654”校园传承模式,让非遗校园传承更加有序、有效……这些都是宜昌非遗传承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值得宣传和推广。各地教育部门可进行相关探索,如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讲授示范相关知识和技能,鼓励教师与非遗传人协调设置课程,探索设置非遗“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等。通过非遗“进校园”,让其潜移默化间植入青年人的心灵,才能使其生生不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推进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载体。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让非遗在大众生活中彻底的“活”起来。(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