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忆屈原
时临仲夏,粽叶飘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千百年来,每逢端午,各地民众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忆屈原、话屈原、念屈原,这已经成为华夏儿女的一种文化自觉,深入骨髓,传承至今。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端午节的诞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端午节历史悠久,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早在屈原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此后,人们感怀屈原的遭遇,“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这天的诸多民俗,如包粽子、划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都与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屈原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想关键就在于屈原身上那不屈的气节和风骨。屈原一生爱国忧民,对国家和人民饱含着深沉的爱,最终也是为了心中的正义愤然投江、殉国而死。屈原的遭遇让人同情,但他的人格魅力却让人敬仰。万物皆有逝,唯精神永存。屈原早已化身为一个精神符号,代表着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哀民多艰的民本思想、上下求索的实干精神、洁身自好的清白节操。这些美好品格,代表着中国人民朴素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深入人心,所以屈原才一直被人们所铭记和怀念。
屈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传承和称颂。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如屈原这样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立志北伐,中流击楫”的祖逖、“精忠报国”的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如屈原般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进入新时代,屈原精神依然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正道直行的态度、上下求索的实干、清正廉洁的节操,做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爱国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宜昌是屈原的故乡,理应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的责任。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文化早已经融入了宜昌人民的日常生活,这里有以屈原命名的屈原镇、屈原村、屈原路,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屈原纪念性建筑屈原祠,有屈原在《橘颂》中赞美的柑橘,还有各类民间诗社等等。可以说,在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方面,宜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地”,体现了宜昌人民的文化使命担当,展现了宜昌人民的文化自信。每一个宜昌人都应该加入进来,主动学习屈原、了解屈原、宣传屈原,为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尽一份力,让屈原文化成为宜昌亮丽的精神标识。
“一年一度又端阳,汨水悠悠屈子殇。”在端午节,让我们一起纪念屈原,在屈原文化的润泽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力量,让屈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