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网页版-风楼阁全国信息社区,500元快餐4小时不限次数,100元泡妞电话

粽香四溢端阳情——20世纪80年代,屈原故里秭归独特的端午习俗

日期:2024-07-11 15:42来源:宜昌市社科联
责任编辑:刘白柳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作为诗人的故乡,保留了独特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节日。在秭归,除赛龙舟、包粽子、挂香包外,还有游江招魂、江中抛粽等特色习俗。宜昌市档案馆馆藏的相关老照片生动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当地人过端午节的情景。

家里的老人为孩子做香包。

  三过端午和躲端阳

  在屈原故里秭归,与别处不同的是这里每年过端午节要分三个阶段: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以开幕式、祭祀活动、民俗活动为主;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以赛龙舟和水上活动为主;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以诗会活动为主。如今,还将特色旅游和美食节等活动贯穿其中,可以说,整个五月都是粽子飘香人欢乐。

端午“女儿归宁”一家人团聚喝雄黄酒、吃粽子。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在秭归,当地有已婚女子带着丈夫、孩子回到娘家过端午节的习俗,民间称之为“躲端阳”。相传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人们为了“躲午”,需诸事避忌,因此父母会接女儿归家躲避“恶日”。端午当天女儿回家过节比春节还隆重,父母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邀亲朋好友团聚外,还要请当地艺人进行舞狮子、耍龙灯、跳花鼓舞等表演。当然“女儿归宁”是不能空手的,一般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带上一份丰厚的礼品。

  游江招魂和龙舟竞渡

  在我国,端午节里赛龙舟是各地普遍举行的活动之一,但在赛龙舟前举行游江和招魂仪式,却是屈原故里所独有的。

  相传,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抱石投江,以身殉国。消息传到他的故乡后,乡亲们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并沿江吆喝,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游江招魂”仪式。临江祭祀屈原,龙舟是最为重要的,当天,人们会先将龙头安插到龙舟上,后由德高望重的老者为龙点睛,然后杀鸡宰羊,将血倒入碗中,一饮而尽,将碗重重地摔在地上,以示赛事开始,在鞭炮声中龙舟缓缓出发。白龙舟作为“孝龙”在最前面,其他龙舟紧随其后,在哀婉的招魂曲中,人们齐声高喊“我哥哟——回哟哦——”,开始游江招魂。仪式结束,龙舟比赛才正式开始。

长江秭归段龙舟竞赛。

  秭归的龙舟竞渡活动有五大特点:龙舟多、赛法多、划时长、历史久和民间自发组织。过去,长江边的集镇都常备有龙舟,其样式最大的有19对桡,坐42人,最小的有8对桡,坐20人,多数为18对桡,坐40人。龙舟竞渡时,每船选手均按龙舟的颜色着装,前有指挥,中有击锣者,后有拖艄。当锣鼓一响,所有参赛龙舟似离弦之箭划向对岸终点夺标。岸上观众呼声震天,江中参赛者火力全开,场面盛大而热烈。

  江中抛粽和骚坛诗会

  过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向江中抛粽子的习俗。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时,故意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以便让鱼龙虾蟹吃饱,从而可以保全屈原身体的意思。

屈原故里的乡亲们在包粽子。

  在秭归,当地有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这首歌是对屈原一生的写照,更寄托着乡亲们对他的思念和崇敬之情。秭归的粽子不再是一种普通的食品,而被赋予了深刻寓意:他们选用上乘的簝叶来做粽子的外衣,寓意长青不老,雪白的糯米则表示清廉纯洁,三角形状的粽子象征刚正不阿,中间包裹的红枣则巧妙地表达出一片丹心、忠贞爱国之意。

骚坛诗社农民社员在切磋诗作。

  在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有一个起于明清时期的农民诗歌社团——骚坛诗社,是一个专为纪念和缅怀屈原、在端午期间开展诗会活动的民间诗歌组织。诗社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人们便会齐聚屈原庙举办诗会。诗会往往与屈原公祭仪式同时进行,诗社的农民诗人们在诗会上用当地的土腔土调动情地吟唱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来凭吊屈原,主题鲜明,感情真挚,直抒胸臆,这种别具一格的端午文化习俗代代相传,成为屈原故里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