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铸魂,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影片接连上映。中国电影人以光影为剑,以史实为盾,不仅还原了历史真相,更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诠释了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这场由银幕延展至现实的“记忆保卫战”,正成为凝聚民族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真相的力量:抗战题材影片如何打破历史虚无主义
《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沦陷为背景,讲述了一家照相馆的普通人在危难之际保存日军暴行照片的故事。影片中“照片即罪证,言说即力量”的核心意象,恰如其分地隐喻了历史真相的不可磨灭性。正如影片所揭示的,年仅14岁的学徒罗瑾冒死多冲洗了一套日军屠杀照片,这些影像后来成为1946年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时的铁证。电影没有停留在对苦难的简单陈列,而是通过黑白影像与现实的交织,让历史与当下开展深刻对话。
《东极岛》取材于1942年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展示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血性”,带你见证战争阴霾下最闪耀的善良。两部影片从不同侧面证明:历史的真相终将以各种形式留存并传递。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片的热映印证了导演申奥的观点:这场战争从未真正结束,只是从枪林弹雨转变为“看不见的战争”。中国电影人以艺术形式坚守历史真相,不仅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从历史记忆到民族认同
抗战题材影片的热映,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民族记忆与共同体意识的全民对话。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关键在于它们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复述,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唤醒了观众深层次的民族认同感?!赌暇┱障喙荨分姓障喙堇习?、黄包车夫、菜场大妈等普通人的抗争,以及《东极岛》中渔民不顾危险营救英军战俘的壮举,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集体担当与人性光辉。
这种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与当下国家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契合??拐教獠挠捌ü帐跣问?,将这一理念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民族记忆与情感共鸣。
从更深层次看,抗战精神的当代诠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当观众在社交媒体发起“为历史留声”活动,用vlog记录身边的抗战遗迹时,当年轻一代通过电影重新认识教科书上的历史时,抗战记忆便从银幕走向现实,从历史融入当下,成为精神纽带。这种基于共同历史记忆的情感联结,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从记忆到力量:伟大抗战精神赋能民族复兴伟业
抗战题材影片的热映不仅关乎历史,更指向未来。它们将民族记忆转化为当代行动,让抗战精神焕发新的时代活力,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好的主旋律作品从不回避历史的沉重,而是在正视苦难中凝聚力量。这种力量既体现在个体层面——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也体现在国家层面——为民族复兴提供文化自信与精神支撑。
深入剖析抗战题材影片的热映现象,我们会发现伟大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精神源泉,后者是前者的时代延续。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制,而是基于当代语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顾抗战题材影片引发的观影热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部电影的成功,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让我们以抗战题材影片为镜,照见历史真相,烛照复兴之路,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 乔木阳)